【營養(yǎng)專家說“食”話】細嚼慢咽---被低估的飲食良方
每天中午,寫字樓里此起彼伏的外賣提示音、地鐵口匆匆啃完的包子、5分鐘解決的午餐……這些場景構(gòu)成了現(xiàn)代人快節(jié)奏生活的縮影。有網(wǎng)絡(luò)調(diào)查顯示,我國成年人平均一餐的吃飯時間僅有11分鐘,同20年前相比大幅縮短。當我們用“速度”換效率時,胃病、肥胖、血糖異常等問題接踵而來,而一個最簡單的改變——細嚼慢咽,或許能夠成為改善健康的飲食良方。
一吃飯?zhí)欤傅谝粋€“喊疼”
很多人以為食物消化是從胃開始的,其實真正的起點在口腔。牙齒的咀嚼不僅是把食物“切碎”,更是啟動消化這一過程的關(guān)鍵鑰匙。充分的咀嚼可以增加食物顆粒的接觸面積,大幅減輕胃的負擔。這就像把“大石塊”變成“細沙”,讓消化液能更輕松地分解食物,減少脹氣、反酸等問題。
唾液是天然的“消化藥”:咀嚼時分泌的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,能預(yù)先分解部分淀粉。如果狼吞虎咽,食物“生吞”進胃里,相當于讓胃獨自承擔所有工作,長此以往就可能引發(fā)慢性胃炎等疾病。
二慢點吃,身體才能反應(yīng)過來
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,明明吃飽了,卻還是停不下筷子。其實,大腦接收“飽腹信號”大約需要20分鐘。吃得太快,就像給大腦“斷了網(wǎng)”,等它反應(yīng)過來時,早已經(jīng)吃多了。
咀嚼次數(shù)少,往往容易吃得多。有研究發(fā)現(xiàn)吃得快的人相比于吃得慢的人,平均BMI高1.78kg/m2,而且快食人群肥胖的概率更高。我們在減重門診也發(fā)現(xiàn),大多數(shù)肥胖的人群都存在進食過快的問題,甚至很多人的午餐都是5分鐘解決的。
三控血糖,“拖時間”很重要
對于血糖異常的人群來說,細嚼慢咽有些時候甚至比“吃什么”更重要。有研究報道緩慢進食的人群相較于快速進食者,其餐后2小時血糖顯著降低。這是因為細嚼慢咽減緩了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釋放速度,避免血糖出現(xiàn)“過山車”似的波動。而且長期堅持細嚼慢咽可以較好地輔助降糖藥物,助力糖尿病患者實現(xiàn)血糖達標。
從“快速進食”到“細嚼慢咽”,3個實用技巧幫助您改變這一習慣:
1.給吃飯“定鬧鐘”
可以使用手機設(shè)定20分鐘倒計時,前5分鐘專心吃菜,后15分鐘搭配主食。開始如果還是很快吃完,就要看一下剩余的時間,下次吃飯注意放慢速度,通過不斷地比較剩余時間,讓自己逐步慢下來。
2.換一些更精美且小巧的餐具
給自己一點儀式感,同時把大碗換成小碗,每口飯少夾一點,心里默默告訴自己多嚼幾口,從每口10次開始,逐步增加到20-30次。
3.吃飯時“斷個網(wǎng)”
放下手機、關(guān)掉電視,對食物報以虔誠,用味蕾去感受每一次咀嚼。當你不需要用麻辣鮮香來刺激味蕾時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,它值得你細細去感受而不是匆匆咽下 當我們重新學會“好好吃飯”,不僅是幫你護胃、減重、控糖,更是在快節(jié)奏生活中找回對食物的享受,健康往往藏在被忽略的生活細節(jié)里。
上一篇 : 健康科普
下一篇 : 一到春天臉上就發(fā)紅、“起皮”,該怎么辦?